发表于:2022-05-09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技术加速应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已成为推动建造方式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施工安全生产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智慧工地”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AI(人工智能)智能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集成安全、质量、绿色施工、劳务实名制等多个管理模块,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协助完成监督和管理工作,全方位监控施工现场,形成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的项目管理体系。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让工地长了“眼睛”“耳朵”“鼻子”,看得见违章、听得见噪音、嗅得到隐患,实时精确把控施工现场脉络。笔者总结了现有“智慧工地”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智慧工地”为整个施工过程带来了全方位的“安全感”。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智慧工地如何为人员信息安全管理保驾护航。
症结:建筑施工过程用工量大,面对超龄、技能水平、考勤记录等人员日常管理问题,仅依靠管理人员手工记录等传统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地情况,无法实现对工人的有效监管。
护航:结合多种互联网技术化手段,将人的行为管起来。人是安全工作的核心,是现场安全管理中能动性最强、最灵活的因素。“智慧工地”对施工人员进行高效精准管控,对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设置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对施工人员的身份信息、进出场等进行实名制登记管理,既能实时打卡,保护工友权益,又能规范人员进出,保障工地人员安全。
借助该系统信息集成个人身份信息、技能水平、薪资账户等,建立施工人员信息数据库,方便快捷地记录工人的施工活动、考勤记录等。
与此同时,与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随时更新数据,方便管理人员统计与分析人员分布、人员流动、考勤数据,实现实名制管理的信息化和一体化,避免劳务纠纷。施工人员也可以快速查询当月的上班天数、每日打卡的时间,随时查看考勤记录,工人工作生活更踏实放心。
为减少不安全行为,针对现场重点区域,布设AI智能识别系统,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无人化的高效管理方式,24小时监管不当行为,自动识别施工人员进入工地之后的安全帽、反光衣穿戴情况,自动识别烟雾、火种以及区域入侵等。一旦发现不合规或异常情况,及时现场联动工地智能语音终端、播报预警以及违规记录与数据统计,保障人员安全。